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 > 《舌尖》上的泪点:最让你泪奔的瞬间 正文

《舌尖》上的泪点:最让你泪奔的瞬间

2025-04-04 23:12:20 来源:热点快讯网 作者:半夏微凉 点击:5538次

《舌尖》在材料与美食之间,穿插了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使它摆脱了传统国产纪录片说教的套路。无论是质朴纯粹的人情味儿,还是浓郁的乡愁别绪,亦或是普通人劳碌的艰辛,细腻的刻画总能在一瞬间击中你内心的柔软,让人“口水”与“泪水”齐飞。这种特色从第一季一直延续到第二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舌尖”的镜头吸引观众的正是对于饮食文化和生活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那些让你泪奔的瞬间所流露出来的感动已经远远大于对美食本身的定义。(文/陈新颜)

亲情爱情,包含着真挚情感的食物

/5

|

微博0

娱乐图片中心  |  查看图集  |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为女儿花五年学会捕鱼绝技

浙江渔民杨世橹每日辛勤出海捕鱼,如果说这很普通,那么最特别的毫无疑问就是他练就了一手捕鱼的绝技。他是捕捉学名为短蛸的小章鱼“望潮”的高手,已经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他还用五年的时间,练就了一门捕捉跳跳鱼的绝技,不是为了卖钱,仅仅因为这是女儿最喜欢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详细叙述了这门绝技的不易: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这样的连篇累牍只为衬得杨世橹的爱女之心有多深刻、有多纯粹。五年的刻苦,只为博女儿一笑。当镜头停在杨世橹的女儿大口大口吃着跳跳鱼的瞬间,杨世橹与妻子宠溺地看着她的幸福画面,不免由人及己,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泪水怎能不即刻就充盈眼眶呢?

第一季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妹妹陪辛劳的姐姐吃已经冷掉的饭

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做豆腐都是极其辛苦的工作。豆腐坊的主人方兴玉靠着卖毛豆腐拉扯大了一大家子,但是女儿们看着妈妈这么辛苦,其实内心对于豆腐,不是那么乐意的。《舌尖上的中国》依旧用一顿饭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纠结,既合了主旨,又让观众在这最日常的过程里,体会人生百味。方兴玉希望孩子们能够继承自己的豆腐坊,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餐桌上,一家人陆续进入和离开,最后回来的是姐姐。妹妹不希望姐姐像妈妈一样这么辛苦,但是已经离开的她,最终还是回来,陪姐姐吃完这一顿已经冷掉的饭。或许她始终不能明白姐姐的选择,不明白对于妈妈和姐姐来说,生活的很多部分已经和豆腐坊牢牢长在了一起。但是亲情胜过一切,只要相互包容,即便是这冷掉的饭菜,一样有滋有味。慢镜头品尝着饭菜的她们,让人打从心里为这样的血肉亲情感动。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留守儿童无法留下外出打工的父母

贵州的余高里夫妇,离乡背井在广州打工。每一年,他们都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回家与家人团圆,从流水线旁的打工仔、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父亲、母亲,与长期不在身边的儿女们享受天伦之乐。余高里一回到家,就会开始给全家制作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雷山鱼酱。残酷的是,鱼酱的制作周期,正是他们在家里的日子。当鱼酱制成,吃完团圆饭,离别的时候也到了。他们又要离开家乡,去远方打拼。《舌尖上的中国》以苗族女孩李建英的视角,淡淡陈述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悲哀,他们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去追究原因、也没有去追问结果,只是用这一勺鱼酱,用五秒的空镜头,去让你感受这最美味也是最酸楚的团圆时刻,让人忍不住跟着镜头、跟着清晨离开的夫妇一起潸然。

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凌晨三点母亲送女儿上学

湘西冬日高寒,每到冬季来临之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熏制腊肉。在这个故事里,苗族妈妈带着亲手腌制的腊肉送苗族少女去上学,因为路途遥远,她们凌晨三点多就得上路。黑暗的道路上,母亲一直携着女儿的手,可是当天天变亮之后,母亲却放开了自己的手,说:“满女啊,你自己走吧,天已经亮了,天是越走越亮的。”这一瞬间,无比动容。父母之爱,果然是天底下最深沉、最伟大的所在,因为爱才呵护,也因为爱才放手。《舌尖上的中国》细腻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滋味,让电视机前的每一个儿女们都为之泪水婆娑。

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老奶奶怀念已经去世的丈夫

香港的大澳,历来以出色的虾酱、虾膏闻名。这段故事的主人郭少芬,正是一家做虾酱的百年老店的主人。《舌尖上的中国》在叙述了制作虾酱的繁琐过程时,也提到了郭少芬与她的丈夫。现年76岁的郭少芬在20岁嫁到郑家,与丈夫一起经营虾酱店铺,无论岛外的酱园如何发展,地处没落渔村的百年老铺还是踩着自己不变的步伐前进,对于传统的坚守与纯粹让人肃然起劲,一如郭少芬夫妇的爱情,相依相伴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平淡至极却也感人至深。郭少芬的丈夫于2011年去世,郭少芬老人一边回忆丈夫一边抚摸他们曾经的照片,这镜头简直不能细看,没有大哭大恸,只有对逝者最深沉的追忆与情动。片子的笔触轻描谈写,恰恰是这份清淡,书写了什么是“细水长流”的爱情。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悦图推荐

《舌尖》上的泪点:思念的乡愁

《裸婚之后》"小丫头"张佳宁为爱勇敢求婚

《舌尖》上的泪点:生活的艰辛

忙碌辛劳,挖掘食物中的生活艰辛

/5

|

微博0

娱乐图片中心  |  查看图集  |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职业养蜂夫妻的迁徙生活

职业养蜂人老谭与他的妻子,为了酿采蜂蜜,一直都在路上迁徙,每年外出长达十一个月,20年来从无例外。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他们的全部家当重量超过十吨,他们能在一昼夜赶500公里的路。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一路的风霜雨雪,都是他们所必经的辛劳。在这个故事里,《舌尖上的中国》用了极高的煽情手段,它把老谭的生活磨砺与夫妇俩满足的陪伴进行反差的比较,不用痛苦催泪,却用痛苦后的那一抹温情催泪。所以最催泪的一刻不是老谭遭遇大雨而无法采蜜的艰辛,而是在他们在临时屋里吃着自己做的简陋的饭菜,却依旧充满了笑容、充满了家的温馨——20多年的风雨劳顿他始终不觉得孤单、不觉得辛苦,是因为妻子始终相濡以沫。这也暗扣了主题哲思:这份甜蜜的事业背后,是无尽的付出。然而正是艰辛付出了,这份收获才格外甜美。

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挖藕兄弟的辛苦

每到挖藕的季节,老家在安徽的兄弟俩圣武和茂荣就会千里迢迢来到湖北嘉鱼挖藕。他们每年在外工作七个月,听起来工作时间不长,但是这七个月,却异常的艰辛。因为藕生长在湖水下面深深的淤泥中,所以他们要整个人踩进淤泥里,不仅脏、乱,还要有耐心和技巧,然后再逐段地清除淤泥。藕断了就破了卖相,灌进了淤泥就更卖不出价格。《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这对兄弟的内心独白时,没有用同情抑或怜悯的口吻,而是平淡的真挚。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而他们要靠这个来养活家里人和供孩子读书,这是他们四处流浪奔波、居无定所也依旧无怨无悔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抱怨,一句朴实的“身体好还能多搞几年,这个需要身体,身体好”,搭配着兄弟俩憨厚的微笑,让人动容。

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老字号腊味店的辛劳

对于传统的传承与反思一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比如这个故事中的阿添。他与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和兴腊味家不仅有着60年的历史,还创下了老字号的口碑。然而,老字号的经营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阿添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尤其是制作腊味,他坚持沿用传统的全手工制作。制腊肠的肠衣要存放一年才能使用。即便在最炎热的夏天,他也从不间断。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再对这样的传统手艺感兴趣——嫌脏嫌累嫌麻烦。然而阿添还在继续,因为这是他的“事业”。科技的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他相信就算机器再强大,也比不上手工的风味。这样对于理想的坚持,也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舌尖”将之物化,击中人心情理之中。

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辛苦采松茸却回报不高

在松茸产地香格里拉,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会出门去寻找松茸了。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但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却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这个故事里的这对母女便是如此。单珍卓玛和妈妈凌晨三点就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结果才换来这么些钱。而只要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镜头定格了单珍卓玛一家人的失落表情,他们一年的收成全靠这一个月了。全家人只能去期待明天的好运气,他们脸上的表情让人莫名觉得心酸与悲伤。

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晒盐的微薄收入养不活一家人

同样因为反思传统主题而引发泪点的还有关于晒盐的故事。在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阿刘也是其中一个。只要是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在盐田里忙碌。然而,晒盐的收入非常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根本不够阿刘生活。阿刘还要去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也正因为如此,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这也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叫人灰心失望。然而阿刘依然选择留守,因为他离不开这片土地,用最原始的方法辛勤劳作是他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得到的,是那样稀薄,与他所付出的完全不对称。他在盐地里的心酸笑容,让人莫名地有想要流泪的冲动。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悦图推荐

《舌尖》上的泪点:思念的乡愁

《裸婚之后》"小丫头"张佳宁为爱勇敢求婚

《舌尖》上的泪点:真挚的情感

回家归乡,食物中寄托的思念之情

/3

|

微博0

娱乐图片中心  |  查看图集  |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回乡安顿的老华侨

什么是乡愁呢?大概就是就是这个故事里所说的那样: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在这个故事里,《舌尖上的中国》用吃的仪式去交代那些思乡情绪的安放: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隆重的祭拜,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过去几十年,他一直在美国农场做工,而这一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少小离家老大回,程世坤布满沧桑的脸上,凝固的这种顽固的熟悉的对于故乡的眷恋,那一瞬间让人唏嘘又让人欢喜得想落泪,大约就是乡愁的最好注解。

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不愿进城居住的老农民

对于乡愁的另一种理解,就是对于土地的眷恋与执着。陕北的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老黄在这里靠着买馍馍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他们劝老黄也离开窑洞,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住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孩子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齐聚一堂。看起来有些寂寞悲凉,让人心酸,然而这种对于黄土地的眷恋,是深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灵魂所在。

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朝鲜族姑娘回家和家人一起制作泡菜

朝鲜族称辣白菜为“冬季半年粮”。由于冬季里鲜菜匮乏,所以过去每到秋末,东北人都习惯把鲜菜制成干菜、腌菜储藏。如今,虽然不缺鲜菜了,但是制作泡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舌尖上的中国》截取了生活在北京、已经两三年没有回过家的金顺姬回家过年的片段,。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游子离家再远,心绪也还是魂牵故乡。这个故事里,最催泪的一幕是金顺姬跟着妈妈学做泡菜:小时候,金顺姬最期盼的就是吃妈妈做的泡菜;长大了,父母也老了。自己远离故土,回到家乡陪在家人身边成了最奢侈的愿望。回忆与现实交替出现,勾起每一个游子的思想情绪。对于金顺姬而言,家乡的味道就是泡菜的味道,那么对于你们,家乡的味道又是什么呢?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的留白,更加彰显乡愁的力量。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悦图推荐

《裸婚之后》"小丫头"张佳宁为爱勇敢求婚

《舌尖》上的泪点:生活的艰辛

《舌尖》上的泪点:真挚的情感

小结:食物为载体,情感为依托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击中人们的泪点,在于对人们最朴素情感的细腻把握。它省去了名厨“炫耀”的烹饪手法和主持人夸张的“食后感”,没有像普通的美食节目那样单薄炫技,而是放大了大自然的培育和成就美食的原料提供者们,以及他们身上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深深懂得中国人重情重义的内心,然后用食物作为载体,去切入那一个个也许故事本身不具备普遍性、情感却有共通处的人物与事迹,又怎能不戳中人们的泪点,与片中人们同欢喜共垂泪呢。

本文来源:娱乐专稿

作者:冷雪

责任编辑:

作者:微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